B1 2020年中医药文化发展新态势

2022-01-06



B1 2020中医药文化发展新态势



毛嘉陵



摘要:本报告总结了2019年至2020年上半年中医药文化发展的现状,从中医药抗、教育传承、文化传播、社会医疗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研和分析,认为中医药发展的总体形势看好,稳步发展,升势明显。中医药抗取得辉煌战果,从而获得社会的重新认知和全新评价。提出了在后抗时代医药发展要完成好树文化自信重塑医学形象、重估临床疗效、构话语平台建生存环境的五大新任务。


主题词: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抗 未来中医药



B1 new development trend of TCM culture in 2020


Mao jia ling


Abstract: This report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from 2019 to the first half of 2020, and makes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from the aspects of anti epidemic, education inheritanc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ocial medical treatment, etc.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velopment is optimistic, developing steadily and rising significantly. Chinese medicine has achieved brilliant results in the fight against epidemic disease, thus gaining social recognition and new evaluation. In the post anti epidemic era,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ould accomplish five new tasks: re establish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reshaping medical image, re evaluating clinical efficacy, reconstructing discourse platform and reconstructing living environment.


Theme words: TCM culture    TCM anti epidemic   future TCM



2020年一场罕见的新冠肺炎疫情袭来,中医药不仅迎来了一场大考,也迎来了一次大展诊疗实力的机会,让社会重新对中医药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认识。

2019年~2020年中医药文化发展总体形势

中医药在经历了对其自身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2019之后(即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传统医学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以加大力度推动传统医药在全球的发展,以及我国举行全国中医药大会,同时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刚跨进2020年就迎来了一场百年难遇的大考。这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次难得的展现自我、肩负使命、勇于承担的天赐良机。

2020年发生新冠肺炎(COVID-19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后,可以说中医药是低调进入抗第一线的。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医药抗逐渐承担了深度介入新冠肺炎防控救治全过程的重任占据了抗前线的主阵地,成为抗战斗中举足轻重的一支主力军,获得患者、社会和媒体的一致好评,得到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再一次证明了:有疗效就是硬道理。

长期以来,不少人对中医药的印象是只会讲养生不会看病,即使看病也不能治急重症。一句话,中医师就是慢郎中。前些年,还有人质疑中医药不是科学,诬其为伪科学,甚至提出要取消中医药。然而,一场疫情却颠覆了人们对中医药的印象和态度。由此作出2019年~2020年中医药文化发展总体形势的基本判断:

背景:2019年中医药喜获大发展的助力“东风”, 2020年临危受命勇敢

信息源:2020年两会传来的消息和提案,以及2020年2月至6月期间媒体报道的各种声音。

关注点:一是如何进一步体现中西医并重;二是如何不断提升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三是如何尽快明确中医药参与防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地位,并使其常态化;四是如何尽快建立健全中医药抗专业机构。

总体形势:中医药事业总体上稳步发展,升势明显;中医药勇敢地接受抗挑战,战果辉煌;中医药获得社会的颠覆性认知和全新评价,必将迎来在现代科技文明背景下的凤凰涅槃”般的重生


2019年~2020年中医药文化现况与分析

中医药抗方面

中医药人员积极奔赴第一线

2020年初新冠肺炎爆发以后,中医药临危受命。1月2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管局派遣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齐文组成第一批中医专家团队,率先抵达武汉参加抗战役。1月23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组成的高级别中医专家组抵达武汉。1月25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闫树江带领下,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任领队的第一批国家中医医疗队共25名队员到湖北武汉支援新型肺炎防治工作。标志着中医药正式向新冠病毒疫情宣战。中医药先后共组织了五批国家中医医疗队进湖北抗第一线此外,全国各省派出的援鄂医疗队中还有大批中医药专家。

中医药主要采用“治未病、早期介入、重症合作、康复调理、全程参与”策略:对医学观察的发热病人和密切接触者,中医药早介入;对轻症患者,中医药及时干预以防病情加重;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中医与西医合作制定救治方案;对出院患者,提供中医康复方案。

20203月1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中医药在湖北地区参与救治的病例占累计确诊病例的91.05%,在全国各地则高96.37%。3月23,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重要作用及有效药物发布会上,中央指导组成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公布的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能有效地缓解症状,减少轻型、普通型向发展,具有较治愈率,能明显地降低病亡率,有效地促进机体康复。

中医药及早参与、主动作为,不仅推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中医药的舆论形象也得到明显提升。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贯穿诊疗方案第三版至第七版,诊疗方案日益明晰多次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国务院以及地方政府新闻发布会公布的中医药抗数据进一步彰显了中医药诊疗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新华网等媒体普遍赞扬中医药成为2020年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大亮点。中医药抗的卓越效果,获得患者、社会和媒体的一致好评,得到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取得的最新成果证明了:有疗效就是硬道理。

中医药对外感疾病的认识和诊疗已有上千年历史,早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学术诊疗体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药能够取得抗击新冠疫情的胜利,必然离不开中医药文化的正确引导。中医药诊疗技术背后有着巨大的无形的中医药文化力量,可以说中医药抗的胜利,不仅是中医药临床诊疗技术经受住了考验,而且更是期盼已久的一次中医药文化在现代科技文明背景下取得的辉煌胜利。

中医药中的舆情分析

2020年上半年,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的表现备受舆论关注。随着疫情的不断深入,舆论对中医药的关注度逐步提高。从国家到地方都提出要高度重视中医药在疫情防控方面的特色优势,推动中医药积极主动介入,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期间,国家对疫情救治工作多次强调要采取中西医结合,鼓励在临床上辨证使用方药和有效中成药,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有效地降低了轻症向重症、危重症转变的发生率,大大地提高了治愈率。

中医药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情况下网络舆论场上却不时一些声音质疑甚至否定中医药的诊疗效果。典型的质疑有:缺乏中医药有效阻断轻症转为重症和危重症的医学证据,因此只能认为是方舱医院等隔离措施在发挥作用,与中医药无关。对此,张伯礼院士曾介绍WHO的数据轻症和普通型患者有13%会转为重症,7%转为危重症。在中医药承担管理的武汉江夏方舱医院药为主进行治疗,564名患者没有一例转为重症。湖北的其他十几个方舱医院1万多名患者陆续接受中医药治疗,转重率为2%5%,显著降低了轻症转为重症的比例。还有的质疑到,新冠肺炎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其间难以区分患者是由中医药治愈还是西医药治愈,以此评判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有效率可能有失偏颇。其实,大家都十分清楚,只要药厂没有提供有效的西药,西医临床大夫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束手无策的。在这次抗中,西医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主要提供的是生命支持,而中医药则全程参与了轻症、重症、危重症、康复等各阶段的治疗,都获得了确切的疗效。在中医药经受住考验的情况下,却不断有负面舆情产生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质疑,将损害中医药的社会公信力。可见,中医药除了要接受临床上的诊疗挑战以外,还必须在各种负面舆情中重塑自我。

此外,中医药助力全球抗方面,国内确认治疗新冠肺炎有效的连花清胶囊在瑞典、加拿大等国接连遭遇质疑,这也说明中医药国际化的路还十分漫长。虽然中医药以在183个国家使用,从数量上看可以说已走向了世界,但其在很多国家中并未合法化,更未进入主流医学体系之中。因此,不要简单地说要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而是要努力促进中医药在更多国家合法化。

中医药科研的进展

2020年初新型疫情暴发后,中医药行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快科技研发攻关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以赴开展疫情防控方面的中医药科研基础工作和临床研究工作,不断优化诊疗方案筛选有效方药,为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胜利注入了强劲的中医药科技力量。

按照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的部署,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组织科技部、卫生健康委、药监局、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成立了由中国工程院李晓红院长牵头总负责的药等九个专班,统筹建立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的中长期防控机制和推进中医药防治疫情的重点科研攻关工作。在中医药专班中又下设临床救治、机理研究、方药筛选和体系建设四个任务组。

临床救治组总结推出了清肺排毒汤等“三药三方”,在临床救治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机理研究组对清肺排毒汤的机理进行了相关的基础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该方可以通过多成分、多靶标起到整体调节作用,而且可以抑制细菌内毒素的产生,起到调节免疫、消除炎症的作用,避免或缓解炎症风暴。专班还针对恢复期康复的中医药干预开展了专项研究,此项工作由中国科学院仝小林院士牵头,前期研究成果已经体现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中。专班同时也高度关注复工复课以后的聚集性人群以及无症状感染者的中医药干预研究,这两个项目专门安排了王琦院士和黄璐琦院士两个团队进行专项研究。

1月16日国家卫健委首次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之后根据疫情情况和对疫情的不断深入对认识,在短短的2个月中共修订了七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从第一版到第七版,无论是从流行病学的特点还是到诊断标准以及重症治疗,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中医药诊疗方案所占篇幅逐步扩大,体现了包括中医药科研人员对疫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与完善。该方案明确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病位在肺,基本病机特点为“湿、热、毒、”。要求各地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参照该方案进行辨证论治。

教育传承方面

背景下的中医药教育现状

中医药在几千年发展史上曾有过无数次抗的经历,但在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却未能实施系统的教育和传承较少涉及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课程,在大多数中医高校中并未开设中医传染病学等相关课程,中医传染病的教学一直是中医高校的薄弱环节。这导致基层中医从业人员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及应对措施。在研究生的招录中很少有高校将中医传染病作为单独的研究方向招生,导致中医传染病急重症高端人才匮乏。人才的匮乏导致中医治疗传染病研究进展缓慢、学科建设乏力,难以单独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在2020疫情期间,中医治疗显出独特的临床优势将中医药纳入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势在必行,中医公共卫生方向人才的培养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受现代医疗体系和医患关系的影响,在临床对急症、重症的治疗中往往优先采用西医应对措施,大多数的中医执业人员、中医教师缺乏应对急症、重症的经验和自信。

中医药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认知度


中医院校大学生是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主力军之一,为了解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中医文化素养现状,为提升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医文化素养提供依据、培养方案和建议,调研组用问卷星的形式自行设计问卷,以成都中医药大学学生为调研对象,在全校范围内发放问卷,并累计回收有效问卷2970份。通过分析可知,学生普遍对中医文化有较强的信念感,中医文化素养水平中等,阅读量少,古籍阅读困难,中医思维有待强化,科研兴趣一般,学习目的功利性等自身问题,以及中医文化传播力度不够,临床实践与学术交流机会较少等外部资源问题,导致进一步提升中医文化素养水平有困难的现象。本文从个人和学校等外部环境两个层面优化培养方案。改进师资课程、重视师承,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利用“互联网+中医文化传播”的形式,最终提升学生中医文化素养,稳步推进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伟大事业。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医文化素养停留在中等及良好水平,占比达到73.06%,甚至有22.55%的同学自评为较差。80.81%的学生愿意接受大精诚品质的养成训练。绝大多数受访者对中医药临床治病救人方面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占比达到84.85%。74.41%受访者对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内涵还不了解。

文化传播方面

中医药学术论文的调研分析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与抗相关的学术论文数量增长迅速。通过对2018、2019和2020年5月之前的中医药抗学术论文发表情况进行分析。20182019年间与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相关的文献共152篇,2020.1.12020.4.30期间共检索到论文257篇从发表文章数量来看,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2020年较2018,2019年中医药领域传染病相关论文数量明显上升;从文章涉及的治法治则来看,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对于“疫病”的防治方法趋于多元化,不仅有中草药、中成药、注射剂等常规方法,还出现了诸如对于艾、针灸、取等中医特色方法的研究和探讨。2020年出现了发展、培养中医传染病学科及人才相关文章,还增加了较多以讨论中医治疗疫病方剂、运用中医方法预防疫病为主题的文章。

中医药海外媒体传播态势

目前中医药虽然已传播到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长期以来,中医药国际传播聚焦于现状分析和对策供给,对海外传播的实证研究相对不足。通过谷歌趋势和Factiva数据库的分析,中医药海外传播态势较为稳定,新冠肺炎期间中医药受到极大关注:

具体关注国家、地区的数据看,近几年世界范围内关注中医药话题的国家地区主要有:新加坡、中国香港、马来西亚、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加纳、菲律宾、美国、尼日利亚、爱尔兰、巴基斯坦、中国台湾、南非、韩国、英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泰国和荷兰。

从提及新闻的年度走势看,2013年以来保持了较为稳定的数量,其中2015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事件未发现显著的数据偏离,2019年的数据突增原因在于中医药相关研究成果的公开报道。2020年前5个月的数据总量已经超过往年平均总量,主要在于中医药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功能引发关注。

从数量上看,近五年来的新闻报道数量较为稳定,其中2020年为前5个月数据,数据量的异常还是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大众媒体的数据走势与前文类似,更加明显显出在中国中医药的重要事件、节点时,海外英文媒体并未像国内媒体般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报道,侧面体现了我国中医药国际传播的议题设置能力和话语权相对弱势。

在报道来源上,国际英文主流媒体给予了重要关注,其中不乏我国国际传播媒体的境外版本,表明我们中医药海外传播的主动性很强。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等境外其他发达国家媒体平台关注度、报道量较高,头部效应明显。

在涉及行业上,差异不大。整体报道关注的热点议题主要集中于新冠疫情防治、中医药保健功能、中医药产业价格、野生动物贸易和保护、中医药争议等。


社会医疗方面

中西医优势互补就医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确立了中西医并重的指导方针,并在2017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明确把“中西医并重”方针固化为法律,上升为国家意志中西医并重方针的提出,给中医和西医赋予了同等重要的地位,激活了中医药发展潜力,从政策层面极大地促进了中西医的优势互补,特别是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病人诊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让中医药发展成果为解决新冠肺炎防治世界性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为此,对“中西医优势互补就医选择”组织了一次网上随机问卷调研要询问了对中医药的总体认知、中医就医选择、新冠肺炎后中医认知选择等3类内容18个问题。调查的主要结果如下:

对中医的总体印象(看法)来看,超过90%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医药仍然在临床上发挥着中重要的作用,只有不到5%的人对中医有负面的印象,认为中医太古老了,不一定能解决现在的临床问题”、“中医只能养生,不能治病”。

从总体上对中医治疗的选择情况来看,有超过70%的被调查者在面临疾病时愿意首选中医进行治疗,说明中医药的天然、绿色的健康治疗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特别是2020年中医药抗取得成功在社会上已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

从寻求中医治疗的途径来看,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寻求中医的途径是通过公立的中医医院和公立的三甲中医医院,占比分别为56.1%和56.0%;其次是通过民间老中医、中医馆、中医专科医院,占比为40.2%、38.5%、25.5%。

从自己或家人出现疾病症状未确诊时对中医就诊的选择情况来看所有症状中,被调查者或其家人产生月经不调(93.9%)痛经(92.9%)、腰酸腿疼(92.1%)、失眠(91.8%)遗精(89.0%)、便秘88.7%)、面瘫87.2%)、肩肘痛85.0%)、消化不良84.2%)、腰痛82.6%)、咳嗽79.2%)、扭伤76.2%)、耳鸣75.6%坐骨神经痛70.6%)、胃痛70.0%)等疾病症状时绝大多数会选择中医就诊。

从自己或家人被西医确诊后对中医治疗的选择情况来看在大部分疾病当中,选择两者结合的治疗方法的被调查者比只选择一种的调查者占比更高当被调查者或其家人患上和生育消化性等有关疾病,如月经不调、不孕症、遗精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更愿意选择中医或以中医为主的治疗。

在中医治疗新冠肺炎中取得较好的疗效后之后,有28%的被调查者改变了之前对中医的认识,有1.9%的被调查者坚持认同。

我国农村中医药服务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村卫生室作为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基础,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乡村医生是最贴近亿万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加强村医的中医药服务能力,是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途径中医药的优势在基层,加强村医的中医药服务能力,是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途径。通过全国104名村医和132名村卫生室负责人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目前我国农村中医药服务发展困难重重。研究发现,村卫生室普遍存在中医设备配备不足、村医严重短缺的问题;村医总体工作满意度较低;农村医疗卫生中医服务能力明显不足;村卫生室一体化改革面临阻力。

中医医疗资源变化趋势

中医文化蓝皮书2019》开始对2014~2018年期间中国中医医疗服务现状进行调研,以期客观地反映中国中医医疗服务条件和服务能力以及年度发展趋势,并通过这些变化的数据来展示已取得的最新成就。2019年5月WHO将传统医学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管理,有利于中医药进入世界主流医学体系。2019年10月我国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进一步强调了中西医并重的发展理念,以促进我国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对此,中医文化蓝皮书2020》发现2019年中医医疗资源的增长仍然十分明显截止2019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65809个中医类机构、床位人员及诊疗人次等各项数据都有明显提升,全国中医医疗机构总数增加5071个其中中医类医院总数达5232个中医类门诊部、诊所60535个,中医类研究机构42个床位数为132.9万张全国中医药人员总数达76.7万人总诊疗人次11.6亿人次,较2018年增加0.9亿人次,增长8.6%。

后抗时代医药发展的新任务

“有疗效就是硬道理”。2020年中医药抗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中医药在对新冠肺炎的轻症、重症甚至危重症的治疗以及康复中全程介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医疗作用,90以上的患者都取得了显著疗效。中医理论即使现在还不能完全现代人理解和解读,中医药却用疗效来证明了古老的中医药诊疗技术仍具有可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而且还反证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仍具有正确性、指导性和时代性。在后抗时代,中医药发展首先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树文化自信

百余年来,中医药被强大的西方现代科技文明冲击得失去了最基本的文化自信。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危机,实际上就是中医药文化的危机。因此,发展中医药首先就必须找回和坚定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只有增强了中医药文化自信,才可能真正振兴中医药事业。

中医药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医药文化核心思想观念、生命价值观、健康理念的高度认同,对中医药认知思维模式创造的科学知识体系的高度认可对临床诊疗技术的高度信任和对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高度信心。中医药文化自信并不是建立在华丽辞藻的赞美宣扬上,而是以确切可信的疗效为首要依据和关键的学术基础。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如果失去了最基本的疗效的支撑,无论它的历史有多悠久、它的技术有多先进,都会失去作为医学的存在价值,也不可能真正树立起文化的自信、自尊和自觉。

中医药文化自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历史自信

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远古的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岐黄论医道,走到今天,经历了数千年的艰难探索和发展历代医家卓越智慧的奉献,逐渐创立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独特的医学知识体系和精湛的诊疗技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观念自信

中医药文化核心的思想观念是“天人合一”整体观,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它既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同一性、相应性、互动性,更要求人对大自然必须要有敬畏之心。“天人合一”整体观、治未病等医学观念和医学思想,历久弥新,对人类在地球上的可持续性发展,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性作用。

理论自信

中医药虽然为形成现代科学那种相对严谨精确的学术理论形态,但从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阴阳学说、脏腑学术、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一套能够指导临床实践的、较为完整的系统理论。在认识人体健康和疾病可以起到以简御繁的作用。

方法自信

中医药的思维、直觉、顿悟等思维方法和望闻问切、汤药、针灸等诊疗技术,是一套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医学方法。在诊疗中常常起到以不变应万变的作用。

疗效自信

中医药历经上千年的临床实践,对多种常见病、疑难病、危重病和病毒性疾病都有稳定的确切的疗效,完全可以让患者放心地接受其治疗。

因此,必须充分利用2020年中医药抗胜利的有利时机,策划组织系列中医药抗战果的学术活动和宣传教育活动,重塑中医药专业人员坚持中医药价值观、认知思维和行为方式开展中医药临床、科研和教学的自信心。不仅要让中医药从业人员看到中医药美好前景,不断增强为之奋斗的信心,而且还要在社会上产生极大的影响,让人们看见一个与往常不一样的中医药,进而在以后就医时能够有自信地选择中医药诊疗。

重塑医学形象

人们一谈到中医,首先就会想到扁鹊、华佗、李时珍等古代的名医,显得古老遥远;也会想到《黄帝内经》、《伤寒论》,就像老古董一样,这与百年来中医药缺乏突破性的学术创新有关;还会想到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经络穴位,给人神秘玄奥的感觉,这与中医药尚未实现现代语言表达和与现代科技成果真正接轨有关。这些年来,中医药给人的印象一直是慢郎中的印象,似乎只能治疗一些慢性病,或者是一些西医治不了就推给中医的一些绝症,最后弄不好死在手上,费力不讨好,还影响自身的形象。前些年,一些中医专家和中医主管部门按西医病名推介的中医优势病种中,主要集中在功能失调性病变、原因不明或病因病理复杂的病变心因性疾病病毒感染性病变,似乎不能治疗危急重症。

2020年中医药参与取得胜利,虽然改过去的老古董、慢郎中形象,让国家和民众重新认识到中医药是可以担当重大疫情防治重任的,也是可以打硬仗的。由此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中医药的学术形象。但是,毕竟中医药的天人合一理念、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精气学说以及气血津液、病因病机、治则、方药等核心理论和重要技术都产生于成千上百年前的古代,已严重缺乏突破性的学术创新。因此,应当借初次中医药抗受到国家高度肯定和社会广泛关注的大好机会,努力探索中医药与复杂性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文明成果的对接。

在不远的未来,“人工智能中医”可望在中医信息、中医思维模拟、中医诊疗信息采集与处理、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的总结和传承等方面,实现名老中医经验的完美传承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中医”在实现医医疗服务的全程数字化的同时,必将推动中医临床信息采集、检测和辨证施治中医医疗设备的发明创造和“中医数字检查室”的创立,使中医药的整体观、思维和辨证施治进入到精确标准化和现代化的新时代。

重估临床疗效

2003年1月3日《中国中医药报》发表毛嘉陵撰写的“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系列评论之一——有疗效就是硬道理”,在中医药界首次提出了“有疗效就是硬道理”。中医药作为一门医学,能够在为患者诊疗中取得疗效,从而为患者减轻和消除痛苦,挽救生命,这是其存在的基本理由和价值所在。然而,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有疗效,特别是在现代科技文明、大数据信息时代和法制化的现代社会生成和发展,就不能仅仅满足于有疗效,还必须提供能够证明有效性的真实的科学数据,以争取获得学术领域的公认和学术地位。

现代大数据信息时代,要获得学术领域的公认和学术地位,还必须提供能够证明有效性的真实的科学数据。中医对疾病的认知角度和治病方法,并非以西医病名诊断为准。如果在现代医疗体系中评价中医药的疗效,即使按中医的辨证施治进行的诊疗,仍然要接受学术界公认的西医临床诊断治愈标准进行的评价,也就避免不了要受到量化、数据和标准等要素的评判,而这恰恰又是中医既往发展史上不曾有过的。

2020年中医药抗击新冠引发的疫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虽然目前尚未有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发表,但中医药仍收获了好评如潮的口碑。即使如此,西医专家要么不评价,要么表示缺乏有说服力的临床对照组的数据来证明中医药有效。这种尴尬状况,再次提示中医药不仅对其疗效要有自信,而且在重视临床疗效取得的基础上,更要重视采取客观化、规范化、数据化的临床研究方式,同时还要及时发表临床研究成果。否则就是自娱自乐,自我陶醉。要针对西医病名诊断的中医治疗和中医证型的辨证施治,建立一套具有量化性的、数据化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权威的“中医药临床评价标准”,这是中医医疗服务进入世界主流医学体系必不可少的学术基础。

话语平台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的灵魂和核心。中医药话语是中医药在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权益,缺乏和丧失话语权的事业,不可能是一个有活力、有影响和有希望的事业,甚至连参与疾病诊治的机会都没有由于中医药产生于中国古代,中医药学术的阐述方式和话语语境,特别是一些模糊的概念和动态的语境,都是现代人难以理解的。在大数据化的现代信息社会,如果表达模糊、需要受众慢慢理解才能弄懂的信息,不仅不利于现代传播,而且很容易就会主动丧失话语权。由于古今时代的变迁和中外文化的差异,中医药文化并没有被很多现代中国人和世界上多数国家所接受,没有被接受也就不可能拥有必要的法律保障更不可能享受政策倾斜,这就意味着没有话语权。

2003年非典疫情时,有关部门最早公布的《非典型肺炎的防治技术方案》中突出的仍然是西医,全文中提了一句9个字:“可选用中药辅助治疗”。即使在国家将中医药列入国家战略、反复强调要“中西医并重”的今天,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有关部门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第二版诊疗方案》中涉及到中医药治疗的内容仍然仅有8个字“根据症候辨证施治”。由此可见,在面对疾病防治工作时,中医药并没有获得与西医并重的同等地位,仍然处于从属地位,甚至丧失了基本的话语权。为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感慨到,希望疫情过了之后,大家不要忘了中医。在2020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应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增加中医药内容,在其“专家咨询委员会”的组成中增加中医药专家。

为了增强中医药在现代社会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机会,中医药必须高度重视现代话语体系的建设和话语权的获得。首先中医药学术要从具有诗意的文化哲学的模糊中解放出来,实现清晰的话语表达,才有可能实现话语的有效传播,进而才有可能逐渐争取到话语权。中医药在学术表达上不仅要努力规范学术概念,形成新的具有共识性的、准确的概念,清晰化的阐释说理,数据化的观点结论,最终实现对传统学术体系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目的,也就是说要让中医药能够讲“现代话”。同时,还必须推动中医药话语传播平台的建设。只有创建出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传播体系并实现有效传播,才可能真正强势的话语权,让政府决策者更加支持中医药发展和给予中医药更多的诊疗机会,让患者在就医选择时更加信任和更加主动地选择中医药。

中医药话语体系建设必须依赖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的有效运行。中医只有创建出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传播体系并实现有效传播,才可能真正强势的话语权,政府决策者更加支持中医药发展和给予中医药更多的诊疗机会,让患者在就医选择时更加信任和更加主动地选择中医药。中医药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数字网络媒体,创办面向世界的中医药传播平台,为各国民众传播中医药科学文化知识和提供中医药信息,同时也实现自我发展壮大的目的。为此,必须根据中医药传播的需要,利用最新信息和网络技术,创办“全球中医多语种多媒体传播平台”,以加强中医药话语体系建设。

建生存环境

任何事业和组织的发展,除了要有支持力度大的政策法律法规予以保障以外,还必须要有相应的政府部门、组织机构进行管理和执行。要更好地发展中医药,就必须为中医药创造有利于中医药生存所必须的政策法律法规和组织保障等软环境。

从政策法观环境来看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1986年,第七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首次将“中西医并重”确定为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主要内容。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都特别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实施《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颁布了以上一系列中医药法律法规,为中医药在我国合法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但一些具体的必备的医疗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尚有诸多缺失,难以保障中医独立行医。例如,至今没有中医医疗纠纷和中医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出台,如果发生了此类问题而打官司,中医基本上难以胜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第四十一条支持“重大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项目的科学研究,在第十八条中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发挥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中的作用”,201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强调要“建立有效机制,更好发挥中医药在流感等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然而,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仅笼统地提到要“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救治能力。此所谓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包括了中医和西医,但由于没有明确地提到中医,加之我国各级疾控中心均以西医为主,基本上没有中医人员。因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很容易就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或直接被忽略。很显然这样根本就不可能全面落实我国在医药卫生领域制定的“中西医并重”大政方针。

20205月22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强调要调整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坚持中西医并重,探索建立中西医结合的应急工作机制,改善中医药疫情防控救治基础条件,提升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能力,健全完善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研支撑平台。对此,国家要尽快建立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完善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体制,将中医药真正融入到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来,传染病防控体系中充分体现中西医并重。

从政府部门组织机构来看

1986年07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虽然成立中医药管理机构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但从其机构的从属设置以及被赋予的职能,不难发现其仅仅为相对独立的部门。由于长期由以西医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国家卫生部门代管,政、科技、教育等业务的管理工作都受制于按西医特点设置的管理体制,而不能完全按照中医药的发展规律和中医医疗特色进行更加独立的管理和运行,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影响了中医医疗,而且还会间接影响的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2016年建立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协调政府各部门之间各种资源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和倾斜,但这毕竟不是一个政府部门,未必能摆脱上级代管部门并不符合中医药实际的管理。可见,现行的这种不合理、不平等的中医与西医的组织架构,是很难真正体现“中西医并重”的。中医药管理架构和组织在很多方面亟待彻底的调整和改进。

中医药在上千年诊疗外感疫病的大量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和诊疗技术正是因为有了中医药,才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可谓“天佑中华有中医”。这次中医药参与抗,再次展示了中医药不仅能治一般的常见病、疑难病,而且也能在解决严重危及民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疫情大流行中发挥独特的诊疗优势。但从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尚未系统地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通过这次抗实战经历,提示我们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参与机制,以及中医与西医合作抗救治机制。创办常态化的中医药抗专业机构。6月1日,国家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党组扩大会议上强调,要将中医药第一时间参与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制度化,统筹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基地建设。

建议

政策法规方面

尽快出台《中医医疗纠纷处理办法》和《中医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在适当时候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时,明确地要求“发挥中医药在流感等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

政府部门方面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下设国家中医局、国家西医局和国家疫情防控局。国家中医局和国家西医局分别管理中西医的政业务,以保证中医和西医的医疗服务业务独立发展。在疫情大流行时由国家疫情防控局协调国家中医局、国家西医参家防控疫情。

专门机构方面

国家中医局、国家西医局内分别设立国家中医疫情应急中心和国家西医疫情应急中心。我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增加中医药专业机构和配备中医药专业人员。在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药抗学”课程。中医药院校和中医药研究机构设立“中医药抗专业研究机构”。




分享